Sorry, your browser cannot access this site
This page requires browser support (enable) JavaScript
Learn more >

今天,我想来讨论一下“值得”与“不值得”的话题。

一件事情,放在一个人身上是值得的,在另一个人身上就不值得了;放在一个环境中是值得的,在另一个环境中就不值得了。有的时候事情的状况也会起作用:原先值得的事情,在事情发生变化后就一文不值了。“值得”与“不值得”,是不能看作优化问题的,至少不是一个简单的优化问题——系统不是稳定的,试验是昂贵的,计算是难以进行的。

微信收藏:为什么留学生只配月薪 6 千❓这是暴击我认知的答案❗️

签证(利用空间社交)、地理差异(利用现金差套利,复制比创新容易)、制度差异(对接国内外,搞懂套利模型,例如申请欧盟创新补贴)……总结:打s工思维≠老板思维,我这个暑假在初创公司也看到了公司是如何运用中美的信息差打造自己美国软件+美国市场+中国硬件的优势的。

这个视频下,有人表示赞同,有人批评博主是沾满“铜臭味”。我觉得这是“优化目标”的差异导致的——如果优化目标是金钱,那么这样的资源整合、信息桥接、创业套利就是合情合理的。而如果优化目标是别的,比如知识,比如理想,比如健康,比如自由,那这套方案就不适用了。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没有目标,谈行动就是空中楼阁。只有确定了我的优化目标,才能够制定出明确的行动方案。

在我心目中,生活和健康是很重要的,我也早就写进了我的个人原则里。

接下来,我想回答一下GPT给我的几个问题,让我好好想想:

  • 5–10 年后,你最想在哪种场景下工作?

我已经认识到,我是一个solo worker,并且热衷于解决问题,喜欢执着于一个问题不放——只要我知道我能够解决它。最适合我的场景就是一个60%的时间由我主导我自己的工作,而40%的时间有跟别人的交流沟通、调整我自己的行为的工作(因为如果没有跟别人的沟通和及时调整,我很容易自己扎进自己的“兔子洞”里出不来)。我一直在梦想的一件事情就是开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技术产品,比如整合到兽装头骨的“头部潜望镜”或者双目VR系统(“视觉增强”),类似telepresence但是在本地运行的“听觉增强”甚至“触觉增强”,把头部触感映射到人的头上(身体不需要映射,已经可以透过兽装完成;手部比较需要精密触觉,可以考虑触觉映射)。(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热衷现在所在的公司在做的事情,因为这些技术正是我以后开创工作室所需要的——我知道怎么快速迭代,我知道怎么做触觉设备,我知道怎么连接相机和VR视觉设备……)

  • 这个目标必须通过 PhD 才能实现吗?

不一定。在公司做了3个月实习,我意识到我做的事情都是有确定答案的,我知道“它就在那里”,只是需要一些时间,一些努力就能实现的。但是PhD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需要我去探索和发现的。通过PhD我可以最大化获得学术上的支持和合作,有时间阅读他人的工作,回答我想要回答的问题;而在工作中,我首先要确保公司主业生命线的搭建和运作,研究未知则不可避免地排到第二位了。我的什么想法需要研究未知?触觉映射吧,我想,因为其他都有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也许现在也有关于触觉映射的解决方案,但是我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阅读,也就不知道了。PhD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些在公司也能获得,但是再次——它是会被主业”抢占“的。

  • 家庭经济压力在你的价值排序里排第几?(有些人愿意为了使命延缓几年回报,有些人会优先减轻家人负担)

我的父亲当初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并且为此感到后悔。我觉得如果我放弃继续读PhD的机会,虽说我有可能工作几年后再申请PhD,但是那时候我还想再读书的概率是可以预想到会大大下降的。目前,家里鼓励我申请PhD,并且暂时不需要我挣钱减轻他们的负担(但是今年上半年妹妹生病时,家里可是很着急和发愁资金问题的,也导致我更多地思考工作的可能性——情况随时都可能变化)。如果要我做价值排序,我现在的想法是,个人发展会以细微的优势胜于家庭经济压力吧。

  • 如果 PhD 过程中你发现方向或导师不合适,你是否能接受转变?

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需要考量的问题。我现在已经知道我实习所在的这个公司想做的事情跟我的所想是匹配的,但不确定如果申请PhD,方向或导师是否会合适。因此,最适合我的申请策略是,只申请那些最符合我的意向方向的方向、导师,这样做我想做的事情的概率就更大。也就是说,与其读一个我不喜欢的PhD,不如在公司里做我喜欢的事情——虽然在公司会是偏实用,少学点知识,少很多自主性。万一我真的发现方向或导师不合适,我也不知道是该退学、转组还是重新申请了——不确定性很多,但是回报呢?也许会很大吧,就好像贝叶斯优化里的Possible Improvement一样。

想到这里,我觉得我的行动路线已经比较清晰了——虽然说我确实是在脚踏两条船走路,这种“目标不确定”的状态在我过往的经验里是非常不利于我的行动的(容易犹豫、原地打转、消耗太多精力)。但我何尝不能把我的目标化作一个更高维度的“个人理想”呢?我在Vision Narrative中已经阐述了我想要做的事情,那么读博也好、工作也罢,都只是为了那个目标——重点是哪条路对我提升“可转移技能”最有帮助了。目前我能想到的我所需要的可转移技能有:

  • 学习、调查、研究的技能
  • 过硬的工程技能(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公司专心做技术,同时下学期要选一门大课硬课;然而,这一项与下几项的优先级顺序有待商酌,因为我在公司里是可以学到沟通、市场、法律、会计等知识的)
  • 与人沟通,搭建资源桥梁的技能
  • 了解市场的技能(目前极弱,没有头绪)
  • 投资、法律与会计(法律是陌生的,投资和会计我多多少少会一点)

如果我做一个表格出来,我就会发现两条路是能让我点亮不同的技能点的——PhD的路上一定能学到研究和工程技能,而且与人沟通的技能说不定能比在公司增长更多呢!(在公司高度分工,有上司负责与外界沟通的事物,抢走了我去做沟通的机会——如果我自己不争取的话;在研究室自己有自主性,可以就一个问题主动联系其他实验室、企业,与人沟通的能力反而能“被迫”得到提升)但肯定就难以接触到市场、投资、法律、会计等的第一手信息了(需要有很高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才能够在忙碌一天的研究后还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但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需要有很高的自律,才能够在忙碌一天的公司工作后还有心思学习、调查、研究;目前来讲,我觉得在公司上班更累一些,动不动要加班,回到家只想玩;但是我也没有读过博,也许博士生也动不动有额外的工作,回到家只想玩吧……我还是希望自己的时间里能够多做一些技能提升和个人成长的)

我觉得比较苦恼的一件事情是,即使理论上工作可以提升我在市场+资金+法律会计方面的见识,实际上这几个月我接触到这些东西的时间并不多,至少没有让我觉得有学到东西吧……痛苦的一点就在于我需要主动去跟公司要得到见识的机会,而我又想能够比较简单专注于我自己的工作。这就回到“打工人心态”和“老板心态”上面了,我觉得我在用“打工人心态”来上班,这样子上班我永远学不到我想要学习的那些可迁移技能。

图片

完了,GPT说的“占用额外精力,容易被人觉得“多管闲事””就是我目前在想的事情,因为我的同事们喜欢讨论这些“老板知识”,我却总觉得这耽误了我的工作,让我们的团队效率下降,得要加班加点才能够完成死线任务——我已经陷入亚当斯密的分工效率论当中了!我甚至还建议CEO减少这样的办公室讨论来让我更专注,更好地做一个“打工人”!我实在是不知道把握我所拥有的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原来公司作为初创、小企业、扁平化,已经允许我们思考相关的问题,我却不知道好好把握…………哎……

但是我可以改进——虽然我只有最后一个星期的时间了——我仍然可以利用这些讨论来完成我的学习。希望我能够从这些对话中学到东西! 我需要做的是把同事的讨论分成三类,听的时候只需“快速分类”,不必全盘接收:

  1. 与当下工作强相关(立即影响我的任务) → 认真听,记下要点。
  2. 中长期有潜在价值(市场、战略、融资类) → 记关键词,留给下班或午餐后再消化。
  3. 完全跑题/八卦 → 当白噪音处理,耳边过就行。

好的。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爸爸经常跟我说要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其中有三点:多看藏书、多讲英语、多见教授——这些资源基本上只有我在校的时候能够获取,所以显然它们是更加“值得做”的事情。但是我的精力有限呀,不可能在多看书、多学习、多社交、多见人的情况下还自己煮饭、自己修车、自己买菜、自己算账……诚然,煮饭的回报包括节省的用餐费用和带来的情绪价值两方面,该煮还是得煮;买菜逛超市也能带来情绪价值,该放松还是得放松;修车带来的回报可能就稍小一些了,虽然有情绪价值,但是为什么不交给单车店修理,虽然贵点但完全不用操心和奔波了;算账是一直以来我的习惯,虽然最近我都不做我喜欢的理财了,但是记账我还是在坚持的,每个月花两三个小时记录一下,应该也还好……还有更多,比如去合唱团值不值得?情绪价值是巨大的,有利于我的心理健康,也让我能够保持我的声乐技能不退步,因此我认为是值得的……有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我在做,但是不值得去做(相比于看书、练英语、见教授等)的?健身算不算?健身是我对健康的追求,停止健身就是违背了我的健康原则(“健康对于我来说几乎是最重要的事情”)。也许比较浪费时间的就是实验室的杂活了——安装实验台架,打螺丝,做建工——但是如果我不去做,谁会去做呢?而且假设学长他也觉得这些杂活价值不高,他也还是得跟我一起干的。只能说通过勤问熟练工、教授来提高我们的效率(不要自己琢磨,多多请教过来人)了。我觉得有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在小便宜上纠结。比如昨天我去了超市打算买几样食材,后来发现线上便宜不少,为了省钱我就没有在超市买,半个小时只是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虽然也把线上物品放进购物车了,相当于把线下和线上选购的时间合并在了一起)。再比如说之前修单车,为了省一点点钱就买退货品,结果那个是烂的,还得换,花了更多的时间……“不要选择平替”似乎是我来美国一个很大的教训:平替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最后反而还是要买一开始要买的被“平替”的那样东西。还有花我很多时间又价值产出不高的就是没有目的地逛QQ、X、B站、youtube甚至随便看一些无关紧要的页面了(比如,人民币新币长啥样,夫妻老婆店赚不赚钱、利润率多少,网上人们分享的与我无关的趣事轶闻……)。诚然,放松和消遣是生活中的必需,我需要有意识地安排放松的时间,但是这些放松能不能不要那么碎片化呢?

留下爪印